用千年智慧滋润现代文明(人民时评)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16 11:06
不久前,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湘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运河灌溉工程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不仅表明我国工程遗产保护获得国际认可,也意味着我国全球遗产规模再次扩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别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全面系统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元阳哈尼梯田、村寨、梯田、水系是“同构四要素”,水由平凉调至间江堰,控制句容赤山湖塘闸门,控制永定河门头沟运河洪水和沉积物。他们都运用自然和人的智慧,与自然和谐相处,明智地运用排水规划规律、工程设计和用水方法。水利工程穿越时空,滋养古今,体现民生价值、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总结“十四五”期间文化与自然遗产、民生、生态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三个有趣的视角。注重激活利用,彰显民生价值。北京门特沟古永定河运河至今仍灌溉着近2000公顷农田,为近2万公顷果园和生态区供水,呈现出民生温情。不仅如此,“遗产+”还可以催生多种业态。福建泉州依托22处遗产打造海上丝路寻踪、宗教探秘等主题旅游线路,开发仙浦女性“簪花围”等文创产品,不断提升城市对世界遗产荣耀的吸引力。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辉煌历史,而且具有当代价值。将文化和自然遗产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激活人们的经济效益,实现保护遗产与赋能发展的良性互动,改善民生。注重修复保护,释放生态效益。北京的中轴线既是文化轴,又是生态轴。保护过程中,遗产缓冲区内的8753棵古树名木得到实时监测和保护,连接城市水系,补充绿地。景迈山古茶林中云南普洱,智慧平台实现191平方公里遗产区和缓冲区的全天候保护。人、茶、林、地和谐相处,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凸显生态智慧,不仅可以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可以为现代生活注入生态滋养。重视育人,凸显文化功能。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长城在我心上重千斤”。 《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总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这些标志性元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血脉。因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本身就具有团结人们、塑造认同的功能。今年,西夏米陵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利用数字技术还原了西夏陵的规模、建筑风貌和祭祀品,直观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与统一之美,让人们在游览时自然而然地遇见了华人社区。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必须让流动的历史有形、有形,让抽象的文化得到具体的表达,打开人们思考千年的窗户。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也是未来开启的智慧之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的民生智慧、生态智慧和文化遗产的美好价值观,不仅赋予它新的时代生命,也让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保存现代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力量。 “Day -araw ng tao”(2025年10月15日第05页)
编辑:吴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