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都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亮眼的数据体现了大国的硬核制造能力。劳动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没有停止过外部压力和坐拥,并且变得更加强大。这是一款即将在重庆两江新区大力士汽车超级工厂下线的新能源汽车。新华社记者 王全豪 摄 规模优势不断复合。 “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ng。完整的制造品类体系优势更加明显。在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部分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20年至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9%和8.7%。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约140万辆增长到2024年超过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产业基础更加稳定。集成电路、工业主板、医疗设备、船舶等主要产业链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同时制定了百余项标准、千余项发明专利。工业基础薄弱问题基础设施逐步落后,主产业链自主可控程度不断提高。 “阿达幻城”号邮轮停靠在青岛邮轮母港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子恒 摄 如今,中国做不到的事情越来越少,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好。更多“数”、“响”的成就不断取得:“嫦娥”登月、“天河”上天、“北斗”立项、C919大型飞机实现商飞、“爱达·魔都”大型邮轮建成投入运营、CR450动车组顺利组装下线。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支撑美好生活:新能源汽车驾驶更轻松,新增搭载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占比达62.1%;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可收获600公斤一分钟内收获农作物;人形机器人正在从“舞台上移动”向“家庭中使用”发展。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观众在玉树机器人展台观看机器人拳击展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中国制造跨越式发展的背后,凝聚着工业的汗水和不断创新的智慧。 25.7%,这是今年上半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离不开各企业聚焦主业、追求主业。超过570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前2500强;培育专精型、新型中小企业14万多家,评选制造业单项冠军1557名;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创历史新高去年实现124.4万……抓住新机遇,激发新活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开创了中国“智能制造”新格局。从大到强,从高到伟大,开启新的五年,“中国制造”这张名片越来越亮丽。策划:陈芳 记者:周源 统筹:杨丽萍、张欣欣、聂言 新华社内部制作
编辑:舒梦清